作者:万国威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上海市“中国特色的转型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并全面阐释的“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时代指引。不但有益于我们思考和认真总结中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也为人类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与西方现代化道路不同的新选择。对于民生保障而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住房保障、就业帮扶、分配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事业等领域提出了很多制度创举,取得了很多制度成果,为人类现代化历程积累了宝贵财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互促共赢。因此,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民生保障的历史经验可以为更好地推动人民生活品质提供启示,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民生保障工作的蓬勃发展相伴而生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快速推进的各项民生福祉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内容丰富、详实可靠的例证。
首先,我国建立了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经济社会不平衡发展是全球现代化进程的普遍特征,也是任何一个全面实现现代化国家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对于中国而言同样如此。改革开放后,面对着我国中西部地区羸弱的发展基础和乏力的内生动力,我国自1986年开始通过成立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及设立贫困县的方式有计划地减少贫困人口规模,至“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结束我国当时确立的328个贫困县全面达到温饱标准。2001年开始,我国以“一体两翼”政策来重点解决贫困村的减贫问题,并逐步摸索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的政策组合,有力地改善了农村落后地区的整体贫困面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不适合同质性扶贫政策的人口、因病因灾返贫人口和农村“三留守”人口等特殊群体作为主要的政策瞄准对象,自2013年底全面推行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的精准扶贫政策。2022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打赢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战,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破解贫困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其次,我国高标准建设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这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符合本国需要的民生保障项目提供了借鉴。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系统性的构建义务教育制度(1986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7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998年)、住房公积金制度(1998年)、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7年)、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和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1年)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民生福祉政策,我国至2011年已经基本形成了覆盖广泛、框架齐全、结构合理的综合保障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但进一步全面合并了城乡居民两类社会保险制度,整合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推动了“8+1”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实现了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扩面提质,而且在普惠托育服务、普惠性学前教育、婴幼儿保健服务、残疾人两项补贴、护理保险、高龄老人津贴、保障性住房建设、托底性社会政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各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21年底,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已经分别达到了13.6亿,全国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人口总数约为4649.6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了88.1%和95.4%,这些数据都反映出即使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可以构建出覆盖全民、体系完善和保障适度的民生保障体系。
最后,我国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引领民生保障的举措有效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均衡发展,这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避免陷入西方国家的福利陷阱提供了参考。西方国家在现代化的道路建设过程中发展出一套“统一保险”和“普惠服务”并行的福利建设路径并长时期被视为各国社会福利建设的范本,但事实上这种福利建设模式不但基于其有限的人口规模、长期的财富积累和不公正的贸易红利而无法向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扩展,而且在实践中这种制度通常也在激烈的政党斗争中无法为困难群体提供兜底保障。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民生保障制度会伴随着福利刚性特征而给国家财政带来严重的负担,仅2010年欧洲主要国家公共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占比就达到了46.3%—58.5%,英国、法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公共财政赤字率约为7.6%—15.8%,欧洲国家普遍面临的财政赤字并由此引发的主权债务危机预示着发展中国家难以有效借鉴这种“看似完美”但又弊病丛生的制度。而长期以来我国民生福祉建设重视采取发展型社会政策取向,这种以生产主义、就业优先、保障适度为原则的政策方针在满足底线公平的基础上深刻嵌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为绝大多数民众提供了基础且有质量的养老服务、医疗服务、住房保障、兜底保障等,这有利于蹄疾步稳地拓展发展中国家的民生保障边陲。
